在“磨刀石”上起步的长庆油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油田高质量发展,探索油田新型工业化之路,数次刷新国内油气产量当量历史新高。从1000万吨到3000万吨再到6000万吨,直至2022年底,建成年产6500万吨特大型油气田,这是中国石油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成果。
从储量品质先天不足的“三低”油气藏到中国石油储量之,从油气并举到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油田到创造低渗透油气田低成本开发奇迹,长庆油田如何写就这一时代传奇?站在6500万吨新的高峰上,这个21世纪以来为贡献油气当量、增长快的能源新坐标,在产量上得去、稳得住的同时,能否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磨刀石”上创造的油气生产奇迹,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和将能源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集团公司党组科学部署,排除万难主动发挥“顶梁柱”“主力军”作用。
扎根西部的长庆油田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形成共识:“磨刀石”里有大乾坤,鄂尔多斯盆地是个聚宝盆。然而,先天不足的“磨刀石”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其经济有效开发是难题。要想将坚硬致密的“磨刀石”变为油丰气盛的“聚宝盆”,需要不断突破自我、突破经验、突破极限。
长庆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以思想上的大突破换取地质认识的新空间,才能在绝境中求生存,释放加快发展的新潜能。
上个世纪,“边际油气田”“磨刀石”“三低”等紧箍咒在石油人头上一戴就是几十年。长庆人拿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武器,创新提出“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三个重新认识”,沉寂多年的鄂尔多斯盆地迎来迅速上产的契机。
条件不变观念变,观念一变天地宽。长庆油田不断在开发难题上求突破,探索形成安塞模式、靖安模式、靖边模式、苏里格模式等十大开发模式,油气开发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式转变。
进入新时代,油气资源的需求水涨船高,保障能源安全刻不容缓。大挑战必然蕴藏大机遇。长庆油田把准思想定盘星,在“134工作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一条主线,协同推进三大主业,持续强化四项保障”——指导下,2022年在我国建成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年产油气当量攀上6500万吨新高峰。站在新高点,2023年,长庆油田将“134工作路径”上升为“134发展方略”,确立了建设世界大油气田的新目标。
在解决“上得去、稳得住”时,长庆人提出“三个重新认识”;在面对“可持续、高质量”时,长庆人确立“134发展方略”。“上得去、稳得住”是主调、是大局,“可持续、高质量”是方向、是目标。对长庆油田来说,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平衡好稳和进之间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稳中求进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发展困境如何突围?
创新,再创新,以非常规思维解非常规难题
与国际上类似的油气田相比,长庆油田面对的攻关对象难度极大:井井有油,井井不流,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
下好创新先手棋。在我国,长庆油田个开启低渗透油气藏的低成本革命,创建了新型“油公司”体制下少人高效的运行模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长庆油田瞄准低品位储层前瞻性研发试验,油气开发重点从低渗透、超低渗扩展至页岩油、致密气领域。通过持续学习借鉴、攻关实践、创新优化,长庆油田形成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及非常规油气开发主体技术,创建了“一体化攻关、平台化管理、工厂化作业”组织模式,让“三低”油气藏爆发出巨大能量。
从问题原点出发,寻找突破难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创新、集成应用,掌握高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科技实力——这是长庆油田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基于此,长庆油田不断挑战“三低”极限,推动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走向深入,为保障油气安全增添了又一个重量级砝码。
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长庆油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创新高地建设和人才强企工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和瓶颈技术攻坚战,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集全油田之力建设世界低渗透及非常规油气研发中心。
把管理创新作为盘活全局的“棋眼”。长庆油田抓住创新牛鼻子,打造人才蓄水池,破除发展肠梗阻,以归核化、智能化、市场化、精益化“油公司”管理模式上的“物理变化”,催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化学反应”,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动力更足、效益更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次次革命性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突破油气藏渗透率下限,长庆油田为占全国总资源量一半以上的低渗透油气储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套成熟完备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全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能源转型路在何方?
进攻,再进攻,闯出新能源发展新天地
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我国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揭示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方向趋势,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路在何方?将新能源业务列为“三大主业”之一,就是长庆油田用行动给出的答案。从生产来看,长庆油田累计为贡献油气当量超9亿吨,原油、天然气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1/4。从结构来看,长庆油田已形成油、气、新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既注重提升能源自给率,又注重培育壮大“新动能”。
长庆人深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趋势,也是现实需要。
奋楫者先,勇进者胜。长庆油田面临着往“高”攀升、向“新”进军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清晰: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坚持“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按照与战略工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三个融合”的工作思路,持续完善新能源总体规划及分区域、分专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的巨大飞跃。
要将能源的饭碗端得更牢,不仅要丰富“碗”里的能源类型,而且要将清洁能源“烹饪”成高质量发展的“佳肴”,提供更经济更有效益的能源“粮食”。在姬塬油田,黄3区CCUS示范工程高质量建成,年碳埋存能力5.66万吨。以这个项目为示范点,长庆油田加快光电、风电、CCUS等项目落地,打造“油气开发+CCUS+新能源”长庆模式,全方位构建风、光、电、热多能互补新格局,力争“十四五”末清洁能源替代率达到25%。
历史潮流奔涌向前。长庆油田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只要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打开发展新天地。长庆人正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朝着世界大油气田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