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踪:请介绍一下您加入长庆油田公司以来的情况。
杨先生:因为我父亲就是长庆油田的员工,所以我小时候就对长庆油田有感知。11岁之前,我在农村长大,跟母亲姐姐们待着。1991年我11岁,当时长庆油田刚好有关于“农转非”的政策,我们就从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可以说,我很早就跟父母生活在油田的后勤单位。
追溯历史,西安工业服务处一开始叫西安办事处,是油田公司早到西安的处级单位。它主要职能有几个,一是中转站。当时油田机关在甘肃庆阳,到全国各地办事的话,必须以西安为出入口;再一个职能就是需要跟陕西省各级地方协调对接,有一些业务往来必须经过西安。我在这里上完小学、初中、中专,毕业之后通过油田公司在大中专学校的毕业招聘,又回到这个单位。
2000年左右,油田公司成立油气销售综合服务处,主要为油气销售处服务。1998年油田公司机关搬到西安,单位原有职能开始转向为油气销售处做后勤服务。到2007年前后,长庆油田企业内部成立了矿区服务事业部,在陕甘宁大概有十几个服务处。当时就把油气销售综合服务处按矿区地名命名,比如咱们这个地方叫兴隆园物业服务处,之前我工作所在的兴庆路综合服务处等等。兴庆路综合服务处存续了10年左右,到2017年矿区系统改革时合并到了兴隆园综合服务处。兴隆园综合服务处就是现在西安工业服务处的前身。、2019年改革整合成立了4个服务处,分别是西安工业服务处、庆阳工业服务处、高延综合服务处,还有宁榆综合服务处。以前的物业服务处都改叫项目部。
按照国资委三供一业移交物业社会化的要求,从2019年的时候项目部陆续回归到工业服务处,回归过程中就把以前的民用物业剥离出去,交给中石油控股的宝石花物业。就这样,物业处所管辖范围内的民用物业慢慢就全部分离出去了。
所以说,我是油二代,在服务处参加工作也20多年了,一直在后勤物业工作,没有到一线,也没有见过油田生产设施设备,没见过井架磕头机。说句玩笑话,我给自己总结起来就是,当了 11年农民,没有地;当了20年石油工人,没见过油。
泰踪:长庆油田在矿区服务这方面工作做得应该不错。
杨先生:对。在矿区事业部时期,长庆油田矿区服务这一块就做得比较好。后来油田矿区事业部负责人提拔到中石油负责后勤服务,现在是海峡能源的总裁、宝石花的股东。所以从这方面就能反映出来,整个长庆油田后勤物业服务,在中石油是走到前面的,这也是中石油比较认可的。
作为我个人来说,因为以前待的单位比较小,业务综合性比较强,涉及矿区所有单位的业务,是一个小而全的地方。油田上十几个物业处该有的业务,我们全部都涉及,包括离退休、小区居民服务,甚至招待所等等。
总的来说,我早是在安全口工作,负责综合治理;又到物业管过安全,管过设备;物业管理的整个流程也都很熟悉,像油田上安全体系建设、物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内控体系建设,也都做过。后来我又到综合办公室,管过合同,干过党建纪检工会宣传等等。
泰踪:这么多次岗位变化,是单位内部的轮岗吗?
杨先生:服从工作安排。除了生产一线岗位,其他我都干过了。甚至财务虽然没有干过,但是也懂一些的,毕竟我上学学的就是财务专业,相关的业务是了解的。
泰踪:您刚才提到2017年矿区系统改革,当时成立了4个工业服务处?
杨先生:不是,2017年的时候是成立矿区服务事业部,成立了十几个服务处。2019年的时候改革调整成4个工业服务处,去年庆阳工业服务处跟西安工业服务处整合了,所以现在应该就是三个服务处。其他两个服务处分别是,高延工业服务处,管的是高陵延安地区;宁榆工业服务处,在宁夏银川,负责宁夏片区的单位的工业物业服务,榆林离宁夏近,也归那个地方管。
泰踪:这些服务处是并列关系,没有什么隶属关系?
杨先生:三个工业服务处是并列的,都是处级单位。
泰踪:咱们工业服务处业务涉及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属于大而全的感觉。
杨先生:现在很多业务都有。比如咱们今天要去的西安办公区服务站,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办公楼宇基地周边,就是新兴园跟前5栋大楼的工业物业服务,包括办公楼的环卫、保洁、绿化,还有供热、空调、生产运行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来做。
泰踪:能不能给做一个业务总结?比如说都涵盖哪些业务?
杨先生:有这方面简介。因为处里不一定把每个站讲得很详细,咱到每个站去访谈的时候,可以分别拿到各站所比较全面的简介和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哪些东西需要,到时候可以列个清单。虽然我经常宣传这些站所,但很难具体介绍得非常全面。有可能我们看见的只是干干净净的现场,但并不知道这个工作方式是怎样的。这些操作性的业务,有的是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承包给第三方,所以我们承担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这些职能更多一点,主要包括对关键节点的把控、对质量的把控、对品质的把控。
泰踪:您也是一直在这个系统上成长的,能不能从经历来说一下咱们工业服务处的晋升方式或者人才任用模式?
杨先生:人才任用这个话题,把人事工作负责人约上。因为他一直在矿区系统搞人事组织工作,可能对整个人才选用流程更了解。油田公司总的来说有不少油二代油三代,近一两年好像不太提,因为总的来说能源企业在整个社会还是一个优势企业。
泰踪:确实,能源企业是强势企业。
杨先生:但是要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这类企业其实是没人愿意来的。像我父亲是从农村出去,当兵之后分配到这个地方,当时很多跟他一起复员的人,分到这个地方因为干不下去都离开了,因此那个时代还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油田勘探生产条件非常艰苦,就连从部队复员的人都受不了,艰苦的状况可想而知。
泰踪:确实很艰苦,我们也注意到当时有“三个帐篷一个窝”的介绍。
杨先生:这种什么“三个石头一口锅”“三个帐篷一个窝”,早些时候长庆油田一直在宣传这个口号。实事求是地说,长庆油田也一直是这么干的,其他油气生产单位也会提及这个顺口溜,可以说是油气生产一线真实写照,所以这应该算是整个中石油的精神财富。
泰踪:作为西安工业服务处变革的经历者,您觉得目前的西安工业服务处存在哪些问题?包括全处的协调性组织性、工作关系的调动和任务分配方面等等。
杨先生:比较大的问题是,员工对西安工业服务处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按照中石油和长庆油田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后勤服务以后怎么发展,大家可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准确的认识。去年西安工业服务处和庆阳工业服务处合并之后,新的领导班子上来,给大家提振了信心。特别是在新能源还有数字化建设这方面有一些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看推进的速度和力度还不太够。
泰踪:是油田公司对咱服务处期待没那么高,还是本身关注度不够?
杨先生:之前长庆油田有一个发展规划,叫820改革目标,也就是80%的业务是主业,20%是副业。去年工业服务处改革过程中,油田公司领导在讲话中介绍,820改革目标按照集团公司的思路,并不是说要把服务处取缔了,而是要找到服务处在油田公司大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员工认为,如果上面不给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自己会感觉没有目标。
泰踪:大家感觉好像服务处要被边缘化了。咱们工业服务处目前总计有多少人?
杨先生:单位合并了之后近1000人。
泰踪:1000人也是个不小的团队。
杨先生:现在主要是大家感觉前景不明确,还有刚才所说的人才成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后勤单位从油田矿区成立之后,在员工晋升方面,没有从工人岗位转干部岗位的这种渠道。同时在提拔这一块,普通干部提拔为副科、副科提拔为正科的空间非常狭小。油田公司在整个矿区系统中没有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反观其他生产单位每年都有晋升提拔,比如说有聘干、提任的指标等等。这是影响后勤服务团队工作积极性的一个不利因素。
泰踪:油田公司每年给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吗?
杨先生:人员这方面几乎是只出不进。从矿区事业部开始,一直都是按照这个政策执行。出去的人一般都是因为自然退休或者人事调动。在单位整合过程中,有一些人有意愿到生产一线去,但这种情况总的来说并不常见。
泰踪: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断被边缘化的被弱化的系统。
杨先生:提到服务处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具体政策执行起来的时候感觉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作为一个在这个地方干了20年的人,我个人感觉都几乎没有什么希望。我是工人身份,干的是管理岗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已经40多岁,工人身份就没有提干的机会,就连年龄也是限制死了的,超过35岁就没有机会。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后勤单位没有这种机会,再一方面是年龄超过35岁的门槛,所以我只是凭工作的责任心来干好工作。我们办公室现在5个人,只有一个是干部身份,有正式的工作关系,其他的全部都是借调来的。
泰踪:你也是借调来的?
杨先生:是。咱们一会要去的西安办公区服务站,我的工作岗位其实是那里的操作岗。虽然人事的关系在那个地方,但在那个地方班都没上过。
泰踪:借调人员工资待遇跟干部不一样?
杨先生:肯定不一样。
泰踪:像您说的这种情况,在高延、宁榆其他两个工业服务处是不是也一样?
杨先生: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作为后勤服务系统的员工,想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改变这种身份,不是难,是没有可能。
泰踪:只能是依靠顶层设计来打破?
杨先生:对。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信心干工作。基层的员工没有信心,积极性就很差,躺平状态特别严重,越到基层越严重,很多人缺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泰踪:缺乏工作动力,是因为有天花板?
杨先生: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现在已经看到了将来退休的样子,我现在完全是凭着工作责任心在这个地方干这个活。说句难听话,我今天来了之后就算不干这个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不违法不乱纪,单位也不会开除我。
泰踪: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状态?
杨先生:基层大多数是这样,实际情况是这样。
泰踪:您还有什么类似的问题要补充吗?
杨先生:我这个人可能是属于那种不求上进的人,比较容易满足。我感觉现在虽然刚才说的什么晋升、身份的问题没办法解决,钱挣的不多,但是我个人幸福感还挺强。父母健在,孩子也能上大学了,我感觉个人没啥压力,说句题外话,就给我发的这些工资,也不算富足,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感觉幸福感还挺高的。
泰踪:我看过内网上好多的资料,上面的新闻是您每天发布的吧?文笔不错。写东西是有天赋的吗?
杨先生:没有天赋,其实是被工作硬逼出来,经历的比较多,写的比较多,慢慢就有感觉了。
泰踪:我干了12年文字工作,从事创作写作和文化工作。从专业的角度说,您是一个写作高手。
杨先生:某些方面是因为理解得深,也有些方面是因为写东西是有套路的。比方说我做的岗位多了之后,发现都是有一定的套路的。写东西的时候,常规有三段论,就是这么一个模式。同时,写东西是需要长期关注、长期积累的。这个很重要,一个是对资料的积累,再一个就是对工作的总结。特别是我在兴庆路综合服务处时期,大概有10年左右的时间给领导做秘书,综合性的材料秘书岗位。
泰踪:秘书出身的,这肯定是高手。
杨先生:包括后来的合同招投标,还有综合制度,再把宣传这些都算到算到党建工作。后面来兴隆园综合服务处之后,工作相对单纯了。可能跟领导接触的也比较多,就对领导的思路了解得比较多,领导也指导得比较多。早写东西的时候,写个两三百字的豆腐块也很为难,弄不出来。不过幸运的是在那个阶段,单位一个老大哥对我比较宽容,说你先弄,弄出成绩了是你的,弄出事情来了他来担,所以工作的环境比较轻松,这是其一。其二,办公室主任水平很高,对我手把手地教,在这个阶段我基本上就过了写作瓶颈期。慢慢的,一些小东西首先在自己单位得到认可,然后又给长庆油田的报纸网站投稿。有了这个经历了之后,开始弄一些大的材料,再从大的材料跳出来,大概两年前我开始从事宣传工作。所以说,从写材料的套路慢慢往宣传这个角度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泰踪:挺不容易的,跨界做到专业的程度就更难了。
杨先生:再一个就是要学习,在办公室我能坐得的。有事的时候干工作,没事的时候就坐下来看书、看报纸、看杂志,长期坚持下来,肯定会对写作有一定帮助。
泰踪:回到之前的问题,刚才所说的发展前景和上升通道的问题,您个人有没有什么想法能试着谈一下,怎样能提振大家的信心?
杨先生:去年两个处成合并完了之后,现在整个服务处的员工缺一样东西——精气神。具体缺啥?缺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我把工作干好了之后,终能达到一个什么层次?不一定是从经济上,而是希望个人的价值从精神层面上能得到认可,希望油田公司层面对我们工作予以认可。表面上看是对工作的认可,其实是对我们从事的事业的认可,是对我们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认可。
泰踪:从操作层面来说,需要要从这破局。
杨先生:对。不管形势好或者不好,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干好,那也需要精神支撑。